• slider image 222
:::
總務處 盧紀伊 - 活動報導 | 2009-06-01 | 點閱數: 1228

2009 年 6 月 1 日 15:41

小鳥站在石頭上講故事

——明恥國小公共藝術述說鳥踏石仔歷史
作者:黃憶欣

明恥國小公共藝術戶外教學 01

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完成需要耗費多少心思?什麼樣的公共藝術既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,又不減其作為公共藝術的價值?問問花蓮市明恥國小師生,他們是如何與藝術家攜手打造述說學校歷史的公共藝術吧!

這件歷時已屆滿一年的設置案,從老師們規劃讓小學生親訪社區的教案開始,到藝術家帶領學生參觀花蓮市區公共藝術作品,深入了解公共藝術表達內涵,再經過藝術家創作規劃,學校師生和評審委員會的投票下,終於在今年 5 月中完成最後決議,自兩件修正後的設計圖中擇一敲定,結果由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出線,預計在 7 月中施作完成。

受邀設置該公共藝術案的藝術家黃錦城、陳逸堅,是以明恥國小所在地花蓮港百年多前聚落「鳥踏石仔」為創作方向,這與該校前年所設計至今推廣「海洋教育」教學活動,讓學生能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、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目標一致。

這項教學活動主要設計者是教務主任陳明華,藉由回憶過往、蒐集故事來促進親子互動,激發學生愛鄉、愛土、愛校的情懷;除此之外,又培養了一群小小公民新聞尖兵,即訓練學生訪談的基本技巧、操作攝影機、數位相機等資訊媒材,完成一份屬於該校師生的鄉土紀錄。

學生們的採訪紀錄由陳明華主任彙整為一段感人的「尋夢鳥踏石」故事,讓藝術家得以從學子們採訪得來的具體共同記憶「白燈塔」出發,以擬人化的方式結合象徵在地自然生態、文化以及歷史圖像,希望透過作品趣味生動地呈現鳥踏石仔的「記憶拼圖」。

明恥國小創立於民國 29 年,原名「花蓮市港國民學校」。藝術家黃錦城說,花蓮港所在地以前是「鳥踏石仔村」,是花蓮市最東邊海岸的聚落。鳥踏石仔其實是一塊大礁石,在花蓮築港以前,礁石上常有海鳥群集。日據時期因為日本政府決定開發花蓮,因而在鳥踏石仔漁村北側開築花蓮港, 1979 年鳥踏石仔漁村在政府推展花蓮港第四期拓港工程下,劃設港內岸邊為禁區,全村面臨搬遷的恐慌,雖經過 5 年多的爭取,最後村民仍不得不全村搬遷放棄家園,「鳥踏石仔」遂成歷史。

該案作品以「鳥踏石仔」為創作發想,並以當時守護漁村的精神象徵「白燈塔」為主體意象,又為配合該校新建物牆面與建築師的規劃,因此創作了多幅以磁磚貼面的彩繪,在與評審委員會討論後,有兩幅開放全校師生投票,包括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和「鳥踏石舞曲」。

小鳥站在石頭上
▲花蓮市明恥國小公共藝術視覺模擬圖一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

鳥踏石舞曲
▲花蓮市明恥國小公共藝術視覺模擬圖二「鳥踏石舞曲」

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以活潑鮮明的幾何色塊勾勒鳥踏石仔的漁港景色,重現過去白燈塔佇立海邊,散發出和煦的光芒,引導漁船入港,守護鳥踏石仔村民的樣貌。兩隻站在石頭上的可愛小鳥,在一旁吱吱喳喳的說著昔日鳥踏石仔漁村的故事。「鳥踏石舞曲」則以明快鮮豔的色彩、趣味的擬人化手法,描繪「鳥踏石仔」一群不起眼的花鳥昆蟲等生物的舞會,其中,記憶裡的白燈塔正彎腰與站在海中石頭上的小水鳥對話。

明恥國小校長何麗香說,有趣的是在學生票選部分, 302 票中由「鳥踏石舞曲」以 2 票勝出,但在老師的投票部分,卻是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獲得 17 票以 2 票勝出,最後在審委會綜合考量下,選擇了「小鳥站在石頭上」。黃錦城表示,可能是因為兩幅圖面都詳細介紹了創作理念,而公共藝術戶外教學也收到效果,最後學生們的決定已在於個人喜好。

公共藝術設置的精神在於強調與在地文化、使用者之互動,因此在該案設置過程中,透過師生們的共同參與,使得這件作品更具意義和故事性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blog.roodo.com/hualien_news/archives/9126537.html

:::

會員登錄

Google網站翻譯工具列(英文網站)

健康氣象